專家說:提高兒童青少年體適能水平,為健康保駕護航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健康體適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體適能一詞起源於英文詞匯“physical fitness”一詞。它不僅僅包括了以身體素質、動作能力為代錶的現代體能要素,還將精神、心理及社會適應等層面的含義納入了考量。提高體適能水平,對於改善兒童青少年健康狀況、降低健康風險,有重要現實意義。


       近年來,近視問題、肥胖問題、體質(體適能)下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低齡化趨勢、身體姿態異常和脊柱健康等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每7個女孩就有一名超重肥胖和每8個男孩就有2個超重肥胖;引體嚮上等力量素質下降明顯;高血壓、糖尿病等早已在兒童青少年人群中不再鮮見、脊柱側彎發生率有升高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身體姿態異常(長短腿、駝背、頸部前伸、高低肩等)發生率超過80%等等。


       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大多可以通過全面開展體適能鍛煉得到改善。例如,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的戶外時間和近視防控密切相關,而科學合理的體適能鍛煉,必然大幅提高兒童青少年的戶外時間,從而起到良好的預防近視的作用;基於校園環境,開展科學合理的兒童青少年體重控制鍛煉,可以改善超重和肥胖的現象;通過有效的動作能力和動作技能學習,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善於運動,進而愛上運動,從被迫運動到主動運動轉化,有助於從根本上提高體適能水平、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再者有針對性地鍛煉孩子維持身體姿態相關肌肉群的能力,從而改善身體姿態異常高發的嚴峻局面,預防特發性脊柱側彎,從而避免只針對體質測試項目開展的“體育應試教育”等等。抓住體適能提升,就抓住了兒童青少年健康風險的“七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遺憾的是,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兒童青少年在校接受的體適能課程相對不足,例如在缺乏有效的課程設計和訓練計劃安排的情況下,一節40分鐘的體育課,扣除准備活動、整理活動、教師講解、維持紀律等時間後,凈授課時間大幅減少(體育教學中常說課程密度低),部分體育課很難起到良好的健康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在不考慮體育教師缺編的情況下,體育教師隊伍亟須基本的兒童青少年體適能理論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的提高。近年來,運動人體科學領域蓬勃發展,但這些體育科技成果併沒有讓更多的兒童青少年得到更優質的教學服務。學校體育不僅僅需要教學、教法的研究與探討,還需要加入更多的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運動訓練學等要素。


       與此同時,近年來兒童培訓市場的蓬勃發展,大量的兒童體育類培訓機構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通過了解和調查不難發現,這些體育類的培訓機構尚有不少值得改善和提高的地方,例如缺乏必要的人才准入制度、重技術(如足球技術、跆拳道技術等)輕體適能發展等等,導致在缺乏必要引導和有效約束的情況下,如雨後春算般發展的體育培訓機構併沒有給兒童青少年健康帶來有效的促進。相較於其他學科,體適能這個領域更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專業度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例如兒童青少年身體發育特點、心理學、教育學、體適能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技能、運動損傷預防方法等等。只有當從業者更加關註本領域的核心知識儲備,避免從網上搜索一些視頻,就照貓畫虎地拼湊訓練計劃的“快餐”現象,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運用兒童青少年體適能理論與手段,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鍛煉方案。


     《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出臺為體育與教育兩大領域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嚮。相關部門需在政策的指引下更加積極主動的思考,以人為本,以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問題為導嚮,孵化出一批可以盡快落地的實施方案。作者為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國民體質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強(轉自12月24日《中國體育報》06版)